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花渡碧水润新民(多图)

  当我们走在乡间大道,看到花渡河那高高的圩堤、弯弯的河流,那战天斗地、人山人海的挑圩场景恍若就在眼前,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民谣曰:衙门公事一蓬烟,农民种田万万年。生产队长虽不是官,但要管全队人的生产和生活,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社员们就已经扛着锄头、牵着牛,踏上了田间地头。男人们负责犁田打靶、肩担手扛的体力活,女人们则忙着锄地、薅草、浇地、种苗等农活。大家分工合作,干劲十足。
  时至今日,农村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种田有插秧机,割稻有收割机,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种粮大户沈治定在新民村流转了850亩地,采用机械化作业,效率极大地提高了。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农机手驾驶高速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均匀地插入田中,原本光亮如镜的水田披上了一袭“绿装”。
  白天劳动晚上开会,是生产队的情景记忆。每天晚上,生产队都会召开会议,核对当天的工分账。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白天的劳作,交流着经验。冬天晚上,还会上扫盲班,让那些文化不高的社员们也能学到知识。
  那时,为活跃文化生活,生产队经常请何先德给村民们说大鼓书。何先德(1939—1999),何祠人,十六七岁时受杨巷大鼓书艺人杨三毛子(音)影响,拜师学艺,他领悟快、唱功好,字正腔圆,嗓音浑厚,善于刻划人物,惟妙惟肖。于是乎,鼓响锣鸣,马蹄声声,杨令公、岳飞、岳云……一个个战将仿佛就在眼前闪现。很快,何先德就能独当一面,背着大鼓去各乡村演唱讨生活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无为大鼓曲艺唱响大江南北,曾享有“十八根鼓条下江南”的美誉。何先德在到江南说大鼓书时,连续把《杨家将》《岳飞传》《秦琼打擂》等传奇故事讲完了,听众感觉不过瘾,  让他继续讲。无奈,何先德便发挥联想,自撰鼓词《三打八里畈》,没想到随心自如的发挥,竟赢得听众一片叫好,声名远扬。原无为县文化馆魏先源股长还专门为何先德录制大鼓书《薛刚反唐》。如今,何先德老人已去世多年,但他那沙哑的声音,那鼓声激越,似乎还在天际中回响,几分苍凉,几多辛酸!

时间:2024-05-29 19:12:52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