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墩位于无为县境之南,距县城5公里,是城郊最近的新型集镇之一。省道军二路贯穿境内,西河、花渡河水运常年通航。1992年十里墩乡由原官镇乡、虹桥乡部分行政村合并而成。
乡政府初建时,全乡仅有轮窑厂、贸易货栈、铸造厂、塑料厂、食品厂、油厂等乡企。其后陆续建起长江织布厂、长江化工厂,增建了5个轮窑厂和扩大了塑料厂的生产规模。
新千年后,全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形成十里工业集中区和虹桥工业园区,一大批工贸企业落户园区。工业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兴起一大批特色农业。在丘冈地区有北埂香葱、社令芹芽、肖何西瓜,在沿河圩区有席草、水产养殖、水禽饲养及水生作种植。同时建有优质双低杂交油菜与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十里墩耕牛市场的历史距今己逾百年,初为虹桥牛集,建于1912年。解放后由供销社经营,1982年由乡政府接管。市场占地8000多平方米,日交易量200多头,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耕牛交易市场之一。
十里墩也是最早的劳务输出之乡。怀揣120元钱、初中毕业的何帮喜,1987年背着一张锯子和一把斧头只身独闯北京,他吃尽万般苦,遭受千般罪,终于获得成功。
据《无为县志》2005年版记载:赵渡村女青年李立秀,曾在国务院原总理李鹏母亲那里当保姆五年,李鹏母亲、革命老人赵君涛视李立秀如家人。有人想利用李立秀这层关系办事,被其婉拒,显示出她作为农村青年的纯扑本色。
虹桥老集镇,建于明代,原石板街在1994年改建中拆除。相传街南建桥时,在架起桥梁那一刻,恰逄雨过天睛,空中显现彩霞万道,瑞气千条,并有彩虹呈现,故名虹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通公路,虹桥为县城通向姚沟、凤凰颈等地必经之地。在日伪时期,由于县城、襄安和沿江集镇驻有日军,唯虹桥小街暂未受侵扰,所以商业比较繁荣。一时,商旅和肩挑小贩云集于此,曾有餐馆、旅栈十多家,称之“小香港”,距县城和襄安各10公里的塔桥,过去路人常在这里吃茶、就餐、歇脚,因此塔桥也有些名气。
十里墩有许多文化圣迹与民间传说。出南门九华街,过一字城前行至张家亭,分路口左侧道旁立有路碑:“路右到襄安,路左到虹桥。太平天国己未年、梁口。”太平军行军时所立。解放初,南京太平天国史馆来无为调查,始知该碑已成农户阶石,遂移回馆中收藏。
虹桥杭西村有个高墩,经文物部门调查考证,此墩为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境内的江西桥,俗名“息气桥”。
相传南乡李、王两户人家为墙基争议打官司,岂料官府“不见银子不挂弦”,稀里糊涂将二人毒打一顿。李、王两人在回家路上被河水挡住了,原来河上小木桥被山洪冲垮。老王说,这桥要是修了,会功量无量,老李连声称赞。二人遂把打官司要用的钱全部用来将小木桥修成石拱桥。息气桥的故事就被留传了下来,也让人明白了和谐的道理和珍贵。
地王阁原名延福寺,建于唐代,清咸丰十一年,因建南京天王府和修筑神塘河兵营,原太平军叛将程学启将地王阁拆毁。古地王阁,古木参天,江水拍岸。西眺塔山,有虎卧凤阁之势,乃五龙攥珠之地。据寺内乾隆四年禁伐林木碑记载,清初延福寺仍拥有寺僧达四房之众。因朝鲜金乔觉曾在此修行,故名地王阁。现此庙还与明代著名哲学家、州人吴庭翰有不解之缘,吴常徜徉于小南山,见庙宇清幽, 有穿云腾雾之境,遂将延福寺易为白云寺长达数十年。吴在诗中写道:“夜雨梵钟翻贝叶,春风石鼎试新茶。也知心地清如许,肯信人间鬓有华。”今地王阁钟声清悠,香烟缭绕,为无为四大名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