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花渡碧水润新民(多图)
新民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率先办起砖瓦厂(厂长刘明胜)、刺绣厂(厂长丁秀英)、面粉厂(厂长任俊长)、养殖厂(厂长叶道龙),还成立板车队到铜官山拉矿石,为农民创收提供巨大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曾经在砖瓦厂工作过的胡绍国说:“当年烧窑做砖全是手工制作。做砖要找粘性好的黄土,用水和成粘稠的泥巴,将泥巴填充在砖模里压瓷实,再用竹片把表面刮平,端着砖模倒扣在平实有墣土的土地上,一排排扣整齐。一星期后干透,再让装窑工搬进轮窑,镂空码放,然后烧制。天天出工,天天挑泥、挑水,累得精疲力尽。那时候,干活光着膀子穿条短裤,都还嫌热!”
砖立其体,瓦遮其雨。昔日热闹噪杂的砖瓦厂归于平静,唯一留下的是每个乡村中久久伫立的一栋栋房厦,那垒就房厦主体的就是这些砖厂曾经造就的砖与瓦。
谷雨时节,雨润大地。俯瞰广袤的田野,穿梭的农机在田野里奔忙。在新民村东南田地一角,两台旋耕机马达轰鸣,在农田里高效作业,不到一上午的功夫完成了30亩水田的打田作业。
春耕时节,犁田要用牛,垦荒要靠牛,运物资还得是牛。这是千百年来牛的使命。如今的家乡,牛已罕见,一牛一犁一人的劳作将渐渐地成为历史。乡村的旷野里已很少听到牛的哞哞声、看不到牛的蹒跚、寻不见牛的耕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生产队平均有5头牛,新民村有32个生产队,大概有160多头牛,耕种3000多亩田。”在那个年代,耕、耙、耖都是以牛为主,最初牛属于集体所有,土地承包分田到户后,几户人家共养一头牛。牛是农家的高配,有了牛,庄稼人心里就踏实,日子也有希望。《红高粱》中的九儿,就因为一头大青骡子,被她爹许配给了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8
/
20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时间:2024-05-29 19:12:52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
收藏
】【
打印
】【
分享
】【
简体
】【
繁體
】
类似文章:
无为十里墩的往事今生(多图)
2020-04-28
无为南站(多图)
2019-08-24
十里虹桥(多图)
2023-07-23
秋到姚沟景色新(多图)
2022-10-07
无为古地图(明)与城南古道
2022-01-04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
条评论
【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