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花渡碧水润新民(多图)

  一个村庄的过去和现在,如同一个人的一生,在出生成长、成熟衰败中度过漫长的悠悠岁月。新民村在乡镇体制改革中几经变迁,1949年在七里井设新民区,1958年成立新民乡,驻地新民小房自然村。后成立新民大队,花疃等8个自然村由文景并入新民村。1986年成立花疃、新民、八里3个行政村。1991年,原新民村以东干线划分,沟东5个自然村归花疃,沟西6个自然村归八里。2006年6月,花疃、八里、新民统一合并为新民村。
  王启春1952年12月出生,1976年入党,同年任新民大队管委会主任,党总支第一副书记,2011年退休。老书记给我的印象是有魄力,吓不倒、累不垮,不唯上、只唯实。看起来很土,整天奔波在田间地头,脑子里有学问,做事情有主见,会协调。
  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头一根针。”这是村干部所担负工作的真实写照。王启春老书记说:“当年的村书记是春天抓生产,夏天防大汛,秋天征购粮食,冬天修水利,平时抓计划生育,白天处理日常事务,晚上还要到生产队调解民事纠纷,一年忙到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花渡河圩堤守护着新民村百姓的同时,百姓也同样在守护着圩堤,每年的防破圩和冬季挑圩是新民村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1976年冬天,24岁的王启春带领一千多人到花渡河凌井圩堤段挑埂。按田亩摊派,不分男女,按劳力出工。每天清晨,王启春就提前到达圩堤,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任务轻重,明确分工。收工后,还需要检查挑圩质量,防止有偷懒耍花招的。
  挑圩,对于村民们来说是“集体记忆”。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民工们挑着柴米、被褥、换洗衣服、泥篮锹叉,拖拖拉拉一大阵……宛如上前方战场一样。民工们每天起早摸晚,挖泥挑担,爬上爬下,虽是天寒地冻,但却热得脱去棉袄、毛衣。“那时候,我们穿的是打补丁的衣裳,吃的是大白菜炖豆腐,睡的是冰凉的地铺,干的是机器般的体力活……”说起挑圩的往事,村民张大爷充满了心酸。

时间:2024-05-29 19:12:52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