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确实不容易,单就做成这大型车铺子就要几天功夫。一旦哪一级出了事,其他水铺就要被迫全部停下来,就像链条脱了一环不能运转是一个道理。尽管不出意外,大家日夜轮流拼命干,还看不到水位明显下降,因内圩水面广,车出去的水还抵不掉天上下的水,能维持现状就很不错了。
后来水利部门在皂河闸建造了上九连排灌站,用的是锅土机。像老式火车头一样,开动起来响声特别大。靠烧煤作动力,动力机与工作机之间有很长的皮带,没有任何的防护设备,如果女职工不小心把头发掉下来,碰到皮带上,就会把整个人绞死。施炉工一锹一锹上煤碳操作机器很辛苦,不仅不安全,而且机房里温度高,房顶上空烟尘滚滚,机器声隆隆,没有结实的体魄是干不下来的,但排涝效率大大提高了,一般十几天就能排干内涝,减轻受灾损失。
在防汛期间是全民动员,个个上阵,每个自然村都派人轮流上堤,日夜防守。白天大部分劳动力都得去挑土打堰子,因为内涝严重,埂脚下取不到土,要到很远的地方取土。外河水位高时,水会从埂上满溢,这就靠子堰挡水了,随时都有破圩的危险,此时河面宽阔,风浪大,对河两岸冲击破坏力很强,为减小水流对堤岸的直接冲击,人们用稻草,麦秸秆等捆成捆,用木桩固定在河埂迎水一侧,以便挡浪。
斗门是防汛的关键地方,每个斗门都有专人负责,汛期斗门要加固。斗门外侧有两道石槽,前后槽都用厚厚的闸板闸牢,两槽之间用泥土填满、灌实,外层还要再加一道用毛竹、木料、芦苇捆扎成的挡水屏障,确保斗门万无一失。
遇到干旱时,打开斗门向内河放水。那时没有许多诸如坝、闸、网等拦阻。许多河豚、江蟹、刀鱼、 鲥鱼等随水放到内圩。那是人们捕鱼的好时候,也是最高兴的事。不过开斗门很费劲,要有内行人指挥。先清理所有的填塞土,拆除防护器材,再打开两道闸门,打开最后一道闸很危险,闸板要一块一块慢慢拿,不能同时拿掉。如短时间把闸门全打开,河水突然向斗门洞里一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人吸入洞中,不是丧命就是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