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千年釐邑 人文泥汊(多图)

  江河安澜,水润民生。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泥汊水利发展春潮澎湃。如今,泥汉圩区内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完善。长江干堤、重点垸、蓄洪垸堤防全面加固;各类灌区、泵站、塘坝、渠道,实现有效灌溉。正在建设的神塘河泵站即将竣工,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夜幕降临下的泥汊镇如梦如幻,远处的高楼绽放出柔和的灯光,许多市民沿着江堤悠闲散步。去年夏天,长江泥汊段水位已突破警戒水位,江上波涛汹涌,江外生活如常。对于汛期防洪,人们更有信心从容应对。

图片

携手共建美丽乡村

  粉壁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美丽整洁似画图,和谐宜居人欢畅。行走在水乡泥汊镇,犹如走进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宽敞平坦的乡村路,路旁花卉争相斗艳,使人心旷神怡。我们一行实地探访泥汊美丽乡村建设,倾听他们的“美丽故事”。

  “过去我们乡镇干部下村都得摸水行走,很少有一条象样的路。”在谢业清的记忆中,当时的三溪乡是一个大水缸,稻子一割一片洋。在那工作过的人流传一个顺口溜:“三溪不能来,拎着裤子提着鞋”。意思是出行无路可走,只有脱掉裤子拎着鞋摸水行走。

  三溪转塘墩(村),因地形而得名,周围全是水,只有一条小塘埂和外界相连。小塘埂在西南角上,既不是东西向中间,也不在南北向中间,故墩子看上去不正规,像个歪把子瓢,人们从东或北方向来,必须转到西南从“瓢把子”上进村,陌生人到了村上经常摸不清方向。隔着塘看似不远,实际上到村子里需费时转圈,真是当面能说话,相逢要半天。这个小塘埂是唯一的进出通道,很窄,曾发生幼童从这小塘埂上滑掉塘里淹死的悲剧。到发水年头,小埂沉没了,男人们只有趟水出门,妇女小孩只能呆在家里,等水落浅些,人们用船从远处装来泥巴筑埂。村子里更是没有好路,面积小、住户多,以往农户都喜欢养猪、鸡、鸭、鹅等牲口,都是散养的。遇到久阴,到处泥泞,无法下脚,气味难闻。

时间:2022-02-14 19:51:36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