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兴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改革之路和变迁之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弊端显现,接连倒闭。遗憾的是我们来晚了,杭兴长老人已经离世,没有能听听他讲讲创业的故事。
看着眼前的厂房,那高大宽敞的车间,留下的是时代变迁的烙印,更多的是那代渔民艰辛的往事。还有那些企业发展中曲折是非的故事。
“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行到秋苗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圩田二首》的诗作,描绘了圩区乡间美景。走在泥汊圩区,昔日水牛耕地,妇女插秧,鹭飞人忙的农耕场面似乎呈现在眼前。中国农耕文化,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
“三溪是个大水缸,十年就有九年荒”“圩田好做,五月难过”,这句民谣反映了过去农业基础设施之差,泥汊圩区内,沟塘、农田交织,遇旱则干有雨则涝。人们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如遇到大旱大涝之年,农业就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每年六七月份,长江、西河大堤发生管涌渗漏造成破圩,因是水稻即将成熟收割时,叫做破黄稻圩。即使不破圩,也先是大洪水,后是大干旱。高温不下雨,老百姓称这种现象叫做打破圩,晒破瓦。一旦一处破圩,洪水顷刻间就会潮吞稼禾,浪卷大树,房倒屋坍,成百上千人的生命财产就会毁于一旦。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唐代颜仁郁用他的诗歌描写了农民种田的几多艰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的都是传统耕作方式,农民起早贪黑劳作,到头来还是缺吃少穿。
为了把田搞肥,冬天拉塘泥,春天搅水草,还种紫云英作绿肥。当时无化学肥料,全靠农家肥又不够用。农民想方设法提高田地肥效,开始庄稼长势还不错,绿油油的一片。看到庄稼长势喜人,农民心里高兴。久旱后喜逢一场及时雨,农民先是喜悦地说:“一天一暴,坐家里割稻”。但好景不长,庄稼、庄稼,收到家里才算庄稼。到了梅雨季节雨水多,几场大雨就把庄稼给淹没了,农民个个心情沉重,愁眉苦脸的。那时农村圩区没有电动站,排涝全靠人力车水排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