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爷家的后院角落还有一方老祠堂石柱础,石柱础呈圆鼓形,八面础脚,高约五十公分,础肚刻有麒麟、斗兽等动物图案,线条简洁流畅。经岁月洗炼,石柱础显得精美绝伦,典雅质朴别具风韵。老祠堂历经战火,承载着家族悲欢,如今只剩一方石柱础,能让后人追溯、回忆那段历史云烟了!
河南墩不大,七八分钟就可从南走到北。北边尽头有几栋闲置的厂房,静静地矗立在那儿。正在老职工食堂前扫地的叶大爷对我们说:“这是当年的塑料厂,生意非常红火!杭兴长不简单,办厂养活了七八十口人。”
杭兴长何许人也?老厂房前,叶大爷讲述了杭兴长的故事。杭兴长出生渔民世家,15岁就进了养殖场,从事鱼苗贩运工作,不仅跑省内,甚至到过哈尔滨,饱尝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
长年累月的捕捞,泥汊口一带水产资源逐渐枯竭,渔业养殖场厂经济效益不景气。“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渔民们捆死在岛上,必须转业转产,寻找新的谋生之路。”1969年夏天,市场传出塑料制品紧俏的信息,身为鱼场副场厂的杭兴长喜出望外,立即组织人员到荻港学习。生产塑料袋,当年获利2000元。尝到甜头的他又捕捉到投资少、效益高的珍珠养殖信息。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办企业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杭兴长不畏困难,带领工人学技术、学经验,跑市场,经多方奔走,珍珠工艺品厂于1988年元月投产,生产加工的项链、手链、戒指进入全国市场,当年获安徽省“名、优、特、新产品”奖,盈利20万元。
杭兴长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相继建起塑料、珍珠工艺、地毯、商场等7个企业,使河南村75户家家有人进了厂,昔日的渔家子弟基本上过上了“工人化”生活。连一些残疾人和老年人都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饭吃,安居乐业,社会稳定。1989年,杭兴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年代。回忆那段历史,年迈的叶大爷还是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