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走到大坝拐角处,汪大爷说:“这河边两尺的地下,沉埋着一艘当年参加过渡江战役的民船。”在汪大爷的记忆里,当时他的邻居陶老汉在1949年4月21日,曾驾船运送解放军渡江,渡江战役胜利后,政府给陶老汉颁发了“渡江支前光荣证”。汪大爷至今还记得证书上有“渡江支前,无上光荣”几个字。没想到在土改运动时,陶老汉被划定为富农成份。其实那一点家产是他撒网打渔,熬苦受难积攒下来的。
陶老汉被戴上“富农帽子”后,经常接受批斗,平时不能出门,连到对面杨家大院看戏都不敢去。陶老汉多次拿着证书找到政府,想把这“富农帽子”摘掉,可人家根本不睬他“九点”,一口拒绝。回到家,看着门前的渡江小船,陶老汉悲痛不已,装上石块和泥土将小船沉没在水中,从此不再提及此事。
三五间砖瓦平房紧挨着,横竖散落在河南墩路口。屋前有蒿草、野藤及青苔,显得幽静凄凉。丢弃的磨盘和石碾倾斜着,任岁月侵蚀苍老了容颜。脚步声似乎惊动了树上的鸟儿,“扑弄弄”一只只全飞走了。
走到一间大门朝南的民居前,汪大爷说:“这里原来是老叶氏祠堂的旧址。”据现存的叶氏谱谍考证,明朝中叶泥汊叶家闸处曾建有叶氏宗祠,因年久失修而顷圮。清时雍正年间,复建宗祠河滨,即今泥汊口“河南墩”。因其地势为右长江、左大河、水环玉带,月挂金钩,远眺祠堂犹莲花出荷叶之上,故坊间又有“荷叶宝地”之说。后经太平天国战火,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寇轰炸,叶氏祠堂几近损毁,但风骨犹存。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百姓拆祠毁堂,将砖、木、石等物料全部运去建大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