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花渡碧水润新民(多图)

  为了开挖主干渠,当年上千村民们一铲一锹,人拉人推。挖渠队伍是红旗飘飘、锣鼓喧天、斗志昂扬,挖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投入使用。灌溉站水泵一开,从花渡河里抽上来的水顺着沟渠,奔涌向前。主干渠不仅起到了灌溉之用,也是我们孩提时代的天然游泳池,更是嬉戏、捕鱼、玩耍的自由乐园。
  主干渠因农耕文化而兴,道路是土质的,圩埂田间,纵横交错的是乡间小路。1979年,我开始在新民大队上小学,每天和几个同伴沿着主干渠土路上学、放学。晴天尚可,但是一到雨天,这条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路上全是黄泥浆,只得挽起裤腿、光着脚行走。至今还记得夏老师、李老师家住城里,为了乡村教育,她们寒来暑往,风雨兼程,走在这条土路上。艰难的乡村教学路,她们就像一朵朵盛开在乡间的玫瑰花,散发着芳香,沁人心脾!那个年代,虽然教学基础条件差了点儿,但教育纯粹,师风纯正,师生关系融洽,那些扎根乡村教育,改变无数农家子弟命运的乡村老师,更是值得尊重和敬佩。1979年,王广林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俗称“二八大杠”,在这条土路上骑行,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引得我们一群孩子在后面奔跑看稀奇。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辆“二八大杠”价值180多元,那是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土路上行走了一生的农民,才能咀嚼出土路的韵味。它就像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人生哲学,也像一首永远吟咏不厌的诗章。别看这条三四米宽的水渠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它可是新民村人民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运输的大动脉。村民们肩挑、背扛、人驮,络绎不绝熙来攘往,走过挎着篮子卖鸡蛋的老奶奶;推着小车准备卖粮食的老大爷;兴致勃勃计划着去买上块布料,准备做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那时候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走过一圈圈年轮,一个个季节。老人们感慨地说,多少个年头,晚上回村只能靠月光照明。在朦胧的月色里行走如过河一般,深一脚,浅一脚,歪歪斜斜,走过了一辈又一辈。

时间:2024-05-29 19:12:52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