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巫继玲的儿子毕功友来到五洲农业学校读书,从基层团支部书记做起,一直到五洲乡长。夏天防汛,冬天挑埂筑坝。三十多个春秋,年年如此,毕功友带领群众架桥修路,拉起照明电,让五洲百姓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五洲大道边,当年栽种的小杉树,早已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成了五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老街沿大堤东西走向,有后坝埂和前坝埂,前坝埂挡江水,后坝埂挡河水,从跃进门到三元坛把老街围起来,整体呈船形。1954年在无为破三坝大水中,这样的布局使老街免遭洪水之灾,佑护一方百姓平安! “过去到老街要翻过后坝埂,后来为了通行方便,人们把这个坝子挖掉一段,当作跃进门。”76岁的张大婶向我们说到。过去后坝埂比现在高多了,当年农业学大寨时,镇上提出“削平后坝埂,填平南湖圩”的号召,社会全动员,甚至连学生都参加了。如今,坝埂上住着一户户农家,家家都有小船系在浓密的树阴下,石阶一级级伸到水底,宁静中平添几分幽雅。 老街,曾经是姚沟公社以及乡政府的所在地,银行、学校、工商所、邮政支局、铁木社、供销社、轧花厂等机关一应俱全,现已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过去的街道两旁,几十家商铺每天生意兴隆,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到了节假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如果将它比作一幅画来欣赏,却有几分像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然而,时光流逝,繁忙的景象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 跃进门左边一间破旧的门面上挂着“姚沟镇知青综合门市部”的牌子,它带有历史的痕迹和生活的印记。正在修理电器的毕功兵师傅说:“这是过去夏得好、沈绍安两个下放知青搞的,现在早就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