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秋到姚沟景色新(多图)


  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是一笔抹不去的记忆。从1968年12月份下放到农村,直到1979年返城的邢大爷说:“我们平时与生产队的农民一起出工干活,每天天亮起床下地干活,到了夕阳落山才回来,没有八小时工作制,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干不完的农活儿和疲惫的身躯,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抽调回城里,回到父母的身边。”面对着知青老商店,邢大爷似乎又想起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更多的是叹息和无奈的神情,那一段曲折的人生之路,令人不堪回首!
  汪氏臭干、杨巴子花生米、修国酥糖……老街上的这些美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对于身在异乡的姚沟人来说,一碟干子,一碗豆腐花抑或是一块豆腐,就足够勾起他们心底浓浓的乡愁了!
  往前走便是“朱万春国药店”,一股久违的药材的甘香飘来。过去老街有“叶同春”“吴恒大”“朱万春”等七八家中药店,那一方方悬挂在门楣上的扁额,蕴含着太多令人遐思不已的神密。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老药铺公私合营,结束了传统经营模式。
  二十年多前,集体中药店倒闭后,“朱万春”的后人朱玉荣,又重新租赁门面,开起了中药店。
  走进药店,只见柜台的内侧靠墙摆放着一排排盛放中药饮片的药柜,又称“百眼柜”。那一个个小抽斗中,存放着数百种药材。传说这百眼柜的样式,是唐代药王孙思邈发明的。在我的记忆中,对于中药铺最早的记忆,来自于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文中鲁迅经常在当铺换了钱然后紧接着就要去药房抓药,那时候脑海中的画面就是一个举着钱的小孩子和高高的柜台。
  药铺是古老的行业之一,生老病死,无一不与之有关。80岁的朱玉荣告诉我们,“朱万春”是店号,朱家是中药祖传世家,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过去,进店当学徒,要学会认识成百上千种的草药,除熟记每味药名、熟悉其药性外,还必须达到熟练掌握、精准辨认。学徒满师后,再在柜台上站店实习两年,方可独立应市。

时间:2022-10-07 11:23:58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