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花厂院区空荡荡,再也看不到交送棉花繁忙的场景。只有那高傲的水塔,眺望着远去的风景。当年的辉煌也只能从破落中去回忆! 供销社已化成一片废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南货、北货,日常生活物资都有,那时候买东西都要票证的,买衣服有布票,买鞋子有鞋票,买盐要盐票,连买化肥、煤油都需要票证。那年月谁家要是有一个在轧花厂、供销社、粮站上班,绝对是羡煞人的,小伙子找对象都喜欢找厂子里的。 曾经辉煌的建筑队大楼已无从寻觅。说起建筑队,老街上的长者都点头知晓。上世纪50年代末,25岁的叶荣枝会木匠、泥瓦工、土木工,在姚沟拉起一支上百人的建筑队,从姚沟乘小轮过江到铜陵搞建筑承包,参加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办公楼、干部职工宿舍楼的建设,以及原铜陵市委行政中心、市政府办公楼、大礼堂的建设,成为当时无为东南乡第一批在外的创业队伍。在姚沟、新沟、高沟一带,熟悉叶荣枝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队长”。 叶荣枝懂技术会管理,长年累月扎根铜陵、舍家撇业不畏艰难,为建筑队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他带领的建筑队,不但使工人有钱挣有饭吃,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土建专业人才,这些人后来成为享有名气的建筑公司总经理。他为人厚道,只要是家乡人,吃苦肯干,都介绍到了建筑队工作,在当时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1994年,“老队长”叶荣枝因病去逝,前坝埂、后坝埂家家摆路祭,点香烧裱(黄纸),以示感念! 上世纪70年代,姚沟手工业发达,起步早,门类齐全。竹器社生产的苇席、竹梯、竹椅远销江浙一带。铁业社最早始于50年代的手工业合作社,由铁匠炉、白铁铺和木匠铺发展而来,打造铁制镰刀、锄头、镢头、犁等农机具。还利用车床、刨床、铣床、电焊等设备,制造阀门上的法兰,其下料、滚圆、钻孔、粗铣、精铣、精车的精确水平,在当时市场中具有领先水平,法兰订单源源不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铁业社、木业社等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铁匠铺再也听不到熟悉的叮当声,铁锤下火星四溅的画面成为了越来越模糊的记忆,而铁与铁相互撞击的声音也成了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