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十二是姚沟镇的庙会,早期的庙会主要以竹、木、铁等农资交易为主,后来逐渐变成农资、农用、服饰、餐饮、娱乐、休闲应有尽有。物质贫乏、经济滞后的年代,人们将庙会奉为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在这里不仅能见到只有在大城市陈列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还能见到一些穿喇叭裤、手里提着“三洋”、操一口城市的口音的时尚青年。熙来攘往的人群,各种方言的吆喝声,五花八门的美食,久违的农具及小商品在博人眼球的那一刻,心灵的震撼撞开了记忆的闸门…… 老街虽小,却因穿越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历经兴衰更替而显得厚重、沧桑,正如一个人必须经受人生的种种磨砺才会变得丰盈和饱满。旧时,一条不长的南北走向的老街穿镇而过,分为上街头、下街头。老街青石板铺面,街道两侧是商家、住房,木板槽门,大多为青砖小瓦木梁结构平房。凡开店做生意的均为前店后坊,前后三至四进。 下街头,两边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砖青瓦平房,街上鲜有行人,纵横交错曲曲折折的巷弄,似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房屋门前,老式的绿色门上写着“姚沟镇环镇牛集村”,想必以前下街头应有牛市买卖。牛市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其他的集市还在继续着。 在老街,我们听到一个哥哥给妹妹取名的故事。1939年8月,19岁的巫海清望着在门口池塘前采菱角的妹妹瘦弱憔悴,心中顿生怜惜。妹妹虽然年幼,可是非常懂事,整天辛苦劳作做家务活。就是这样,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更不用说上学读书了。读过几年私塾的巫海清叫来妹妹说:“妹妹,我马上参军了,我给你起个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