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国家现在也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我相信,中医药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朱玉荣老人说,弘扬瑰宝、造福桑梓,是应尽的责任。 长长的青石板路,蜿蜒一二里,已经被水泥马路覆盖了,只有马路牙还能看到曾经的沧桑。从小生活在老街的叶显勇先生向我介绍,过去老街道狭窄,有消防安全隐患。另外没有地下排水设施,一到雨季,街道就积水难行,甚至淌到居民家里,生活很不方便。1974年左右,镇上安排他的父亲叶荣枝带领施工队对老街道进行改造,拓宽路面,疏通消防通道;深挖地沟,解决排水问题。在这次街道改造中,青石板路不复存在。 一堵堵老墙,一个个年代,一页页历史。曾经辉煌的金家大屋、程家大屋、叶家老屋,至今还能从高高的院墙和残留的砖雕,依稀看出当年的不凡。我想象着斑驳老墙里当年的大户人家,现在是各奔东西了吧! 轧花厂就是棉花加工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无为县种植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棉花,基本上每个乡镇都建有一个轧花厂。加上私人开办的小轧花厂,全县约有200家。何谓“轧花”,就是用轧花机把籽棉中的棉籽剥离出来,变成可纺纱的皮棉,棉籽可榨油。 那时棉花市场没有放开,农民只能将棉花卖给轧花厂。街上的老人回忆,每逢卖棉花时,大堤上各路口都有人把守。卖棉花是要分等级的,依据棉花的白度、净度和湿度来划分等级,级别高价钱就高。 曾在轧花厂工作的郝灵告诉我,这其中的窍门多着呢!棉花1级最好,纤维长度为29毫米,称为129。正常收购的都是229、329、429。7级为最差,纤维又短又粗,纤维只有23毫米,称为723。定级别时,用手伸到卖棉花的箩筐或麻袋深处,感受棉花的温度,有湿的就是没晒干,一律不收。主要是棉花湿的长期堆在一起,会发热、发酵,导致燃烧,引起火灾。看颜色,定级别,然后用手握紧手中棉花,然后看看棉籽扎不扎手,扎手的出皮率不高,就跟着级别参考在一起定价格,也就是你的棉花即使洁白,晒得干,也要根据一斤棉花能产出多少皮棉,才能最后订价格。2000年以后,棉花市场的放开,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轧花厂走向了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