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长长的花水沟土路,似乎看到一位娇小的女孩身影,奔走在古道上。正是求学路的艰难,培养了秦雪珍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个性。最终,她从这里走向繁华都市,成为一家享有盛名的企业总经理。
一座桥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符号,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来到龙安村,村里不少人家都是大门紧闭,空留宽敞的楼房静静的张望着。只有少数楼房的门前,有老年人在晒太阳,迎接我们的是一阵阵犬吠,随后是主人的吆喝声。
“老大爷,龙安桥在哪?”问一位正在门口摘菜的老人。
“喏,龙安桥就在前面,这桥有年头了,你们一定要把这座桥建好啊?”我无语应答,以微笑示意。
来到五里河岸边,河、沟、渠、闸……织成了一张水网,罩在这片圩区平原上。宽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湖水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似一位羞涩的少女的脸庞微微泛起了红晕。顺着河埂一直向南走四五百米,在河埂下坡处看见一座风格古朴的古桥——龙安桥。而连接龙安桥对岸俞咀村的道路被挖断,一条细细的岸堤若隐若现沉没在水中。
龙安桥坐落在西河支流五里河上,桥呈南北走向,系石构拱形桥,全长约6米,单孔,净跨3.5米。数百年来,龙安桥历经风雨沧桑和岁月侵蚀,桥身仍然坚固。相传此桥原为木桥,因古代水患无常,百姓迷信认为是“五龙争珠”,乾隆年间改建石桥,以压龙脉,命名为“龙安桥”。
河流变迁,故道新途。十多年前,因修建水电站和疏浚河道,通往虹家桥的道路被割断,从此龙安桥淹没在荒野草丛中,任凭风吹浪打洪水冲刷,残破不堪。老桥已老,但老桥承载了老一辈人的回忆,78岁的老人张庆友从小在龙安桥旁长大。他告诉我,这座古桥当年是连接无为到虹家桥的要道,途经此处的行人、商贾如织。黄菊枝老人说:“老一辈对这座桥还是很有感情的,原来粮食紧张时,很多人都要经过这座桥运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