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十里墩记(多图)

  一座小桥横垮花水沟之上,因其形状古怪,状似“狗头”,人们便起名叫“狗头桥”,建于1964年。万大爷介绍,以前农民生活困难,没有钱来建房,住的都是茅草屋。镇河大队窑厂生产出的砖卖不出去,不知谁出了个主意,向公社打报告要在这里建桥。“狗头桥”建好后,过往的人们抄近路从这里进入万村往庙后方向去了。

  站在小巧精致的“狗头桥”上,河水静寂无声,感受不到流逝之影踪,六十多年的时光满布在这桥上,桥四周杂草丛生,通往万村的乡间土路被树木挡住,已无路的痕迹了。远处,老农田园耕作,农妇在河塘边洗衣洗菜,圩区乡村风貌就这么自然地流露出来。

  沿着古道前行,来到袁村路口,袁大爷的老伴说:“当年这条路好窄,两个人并排都走不过去,那时我女儿在无为一中读书,每次都要从这条路上送她上学,一趟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正在路边摘青菜的袁大爷说:“这条路从这里到无为十字街是七里,到虹家桥是十二里。”

  偏僻乡村,交通闭塞,对于那些学子来说上学路是充满艰辛的。秦雪珍家住古道边的马园村,1983年她在无为北城小学读书,早起晚归,早上天没亮就要从家出发,沿着古道步行到学校,中午就在路边摊买点吃的,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经常吃不饱肚子。下雪天,连双雨鞋都没有。不像现在孩子吃穿不愁,上学来回父母接送,年幼的秦雪珍可没这福气,放学后就一人赶路回家。

  “太阳下土,要跑十五(里路)”,当时的花水沟埂不宽,河埂两旁种满了豆子、高粱、玉米、向日葵等,人能走的路就更窄了。雨天泥泞路滑,坑坑洼洼,高杆作物被风吹倒又挡道,很不好走。求学的道路再艰难,秦雪珍也一直坚持着走下去,她就像那生生不息的巴根草一样,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走在古道上的人们知道,巴根草越是经受踩踏,茎叶才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时间:2022-01-14 22:43:52  来源:创作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