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山距城南稍东十二三里,土脉奋起,为长岗,又攒簇为小丘,其支络从西北来,逶迤而东抱,白云寺出其襟,如半月,又跨两堤,中断为潦水,流为蒌溪,寺藏不见,望之苍然,盖崇峻若不足,而幽窅有余焉……
文中提到的白云寺就是地王阁。走到高坡处,只见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地王阁静静地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
进得寺院,详参碑帖,粗解庙史。地王阁原名延福寺,始建于唐,盛极于宋,元明以下,屡废屡建。因朝鲜金乔觉曾在此修行,故名地王阁。
仰望地王阁,你会发现被风雨时光冲洗了千年的古刹,也曾香火鼎盛,佛光璀璨;也曾僧客星散,门庭冷落。宋淳祐三年、明洪武七年曾大规模修建。清咸丰十一年,因建南京天王府和修筑神塘河兵营,原太平军叛将程学启将地王阁拆毁。据寺内乾隆四年禁伐林木碑记载,清初延福寺仍拥有寺僧达四房之众。如今,地王阁早已褪去斑驳的沧桑旧迹,显露其金碧辉煌的真身。这方净土,收存了无数得道高僧的明月清风,他们禅坐于幽静的山林,过着清闲似仙的修行岁月。也承载了无数香客的匆匆步履,他们带着天南地北的脚印与尘土,来过,又走了,留下不同的夙愿与缘份。
乾隆年间,寺僧在地王阁内栽种一棵柏榆树,一棵黄梨头树,龄逾五百年,至今枝叶繁茂。来到大雄宝殿后院,迈上台阶,见有古树二株,遥相互应。冬叶飘落,古树粗壮的躯干虬曲苍劲,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树的杈桠弯弯曲曲,伸向天空,远看上去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十分壮观。
伫立在寒风中的古树,赋予了我们几多诗意的遐思。如果能够从中读出古树曾经的千古沧桑,听懂古树久远的悠古回声,感受到古树的灵魂所在,不枉来此一游!就能够像吴廷翰《小南山记》中说的那样“相羊逍遥于兹山,终老无患,忧乐得丧何如也!又安可以栖之崇卑而较山之小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