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十里墩记(多图)

  寻觅四周,当年吴廷翰在《小南山记》中记述的穿云径、借云亭、看云台、栖云谷等景点都已了无踪影。连他曾经命名的白云寺,也被易改。人微言轻,对于一个归隐之人,无官无财,谁还会在意他的取名了。包括他的哲学思想多年无人问津,但令人惊奇的是,吴廷翰对日本哲学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被称为日本唯物主义之元祖。

  明清时期,十里墩东南乡洪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老百姓种田十年有九年荒,生活艰难。因听闻祠山治水流传江南各地,祠山神灵有求必应,于是在虹桥社区建祠山殿,塑像供奉。

  “祠宇千古永,山镇千方灵”,便是祠山殿久享威名的历史写照。清嘉庆《无为州志》载:无为州境内,“祠山凡五:玉石山、青冈山、臼山、祠山、桐城乡,祀神张渤,称祠山神。”

  张渤何许人也?唐朝有一官员叫张渤,因开拓江南,治理水患有功,人们便建殿造庙供奉褒扬,因所在地名叫祠山,自此祠山殿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

  “过去西河隔几年就发大水,我自小就看到人们每年来祠山殿烧香求神,祈求平安、渴望丰收。其实,真正实现这愿望的是党和政府。”家住祠山村的朱大爷说。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党和政府为治理西河,在当时的条件下,以冬春季节千军万马齐上阵的人工施工为主,辅以机械疏浚。先后动员数十万民工,历经五个冬春,将西河水系治理好。

  朱大爷指着远处的西河说:“你现在看到的河道是直的,过去从泥汊三溪到姚沟黄湾这一段西河呈弧形,河道又窄,后来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民工们硬是挑出来的,没有这个力量和精神是不行的。”

  “我们什么江埂都挑过的,当时真可怜,也就像现在冬天这个时候去挑江埂,没有胶鞋,赤脚穿草鞋走冰上。”站在一旁的季大妈接过话茬。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挑江埂要带柴米和被子,在群众家里打地铺睡觉。家里条件好一点的烧点黄豆,条件不好的就是咸菜,一日三餐,顿顿如此。柴禾不够了,江中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时常有泥炭土出现,这是一种腐殖酸煤炭。民工们就捡回来当柴烧。燃烧之前,先把大块的泥炭土敲碎晒干,放到农民用草筋泥自制的小炉子里烧,火很旺,但那泥碳土烧出来的浓烟又煪又呛人……想起挑江埂的岁月,季大妈望着西河眼睛湿润起来。

时间:2022-01-14 22:43:52  来源:创作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