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水沟畔,散落着几户人家。一幢旧式楼房立在道路中间,还有两三户七八十年代农村常见的土坯房建在圩田边。正在楼房前干活的万建文大爷见我们来,热情地走上来打招呼。
谈及龙安古道,万大爷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万大爷告诉我们,龙安古道由于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可就是这样,来往行人不断,每到腊月的时候,这条道上挑鹅卖鸭、挎篮买菜、走亲访友、迎亲嫁娶,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龙安古道从挑夫的吆喝声中蜿蜒而来,从包裹白花巾的奶奶步履艰难中前行,从离乡游子泪光中闪现。
古道镌刻着先人发展的印记,承载着人类生活的艰辛,商贾的兴衰,文化的底蕴,以及历史的变迁。万大爷的门前过去有座古桥,桥的用料是来自鬼门关前一座倾圮的石牌坊。横梁浮雕双龙戏珠,背面浮雕双凤。抱鼓石为卷云型雕刻,一侧浅浮雕花瓣,一侧浅浮雕卷纹。当人们挖出牌坊构件时,可看到石碑上有“将军”两字,应是座将军牌坊。因其在钱王庙不远处,是纪念钱王还是其他英雄人物,现在已不得而知。
“那些牌坊石料后来哪去了?”
“一部分修桥,剩下的用来搭水埠了。修桥的石料由于桥毁遗失,搭水埠的石料有些还在。”当听到还有牌坊石料存在,我心中一阵激动,急切要求去看看。
一座老屋房檐下,只见三块一米多长的牌坊石料堆在一起,石料上积满泥土。万大爷说:“这是挖掘机刚从水塘里挖出来的,也没有人管,只好放在这里。”
一座牌坊,一段传奇,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在建造牌坊的那个年代,它象征着一种无尚的荣光,是成功的代表,更是道德的典范。抚摸这些被岁月侵蚀了的牌坊石料,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和失落。记起一位作家对牌坊的描述:“黝黑的躯体,走过绵绵历史,如泣如诉地向我们走来。在残阳的映照下被染成微红,像陈旧的血迹。残阳如血,血凝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