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黄达胜老人回忆,黄家湾村在抗日战争前夕就创办私立小学。六七岁时,黄达胜在这个学校读过书,当时的校长叫黄显柱,其在后来政治运动中,历经磨难,迫于生活,坐诊行医。学校以黄家三世祖的名字定名为“文质小学”。校名是毕业于“上海大学”的黄阶平请于右任先生书写的。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聘请了在无为颇有名气的朱仲彭和金探真两位老师前来任教,他们都是全才,文、理各科及英语样样都很精通,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氏热血男儿怀着满腔热情和坚定信念,毅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依然在传唱。 黄希武,黄埔七期毕业,1933年春参加徐庭瑶第十七军在长城古北口阻击来犯日军,头部受重伤,幸亏及时进行抢救,才挽回了生命。黄耀东抗日初期参加戴安澜领导的抗日部队,追随将军转战南北,远征缅甸,抗击日本军。1938年4月,黄恺从芜湖一中毕业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后分配到太行山刘伯承和邓小平将军所领导的129师政治部工作,一直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7年,黄恺著有《十年札记》,记录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历程。 故土难离,乡情难忘。黄恺在《十年札记》中描写了对家乡的思念。“远看河中间有一座小岛,浓密的柳树,象一座绿色的城墙,隐隐望见灰色的屋顶,洪潮坐在船头上,看着这幅画面仿佛是作了一场梦,离开这儿,已经整整八年了,这八年的时光不算短啦!西河的水,日日夜夜向东流,八年了,流失了多少?” 黄达胜老人说:“黄恺说的小岛,就是现在黄家湾老粮站的地方。当时黄家是大户人家。不然他哪有钱到芜湖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