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雁投河”的典故,如今已成为人们美好的想象。但在当地,一个凄婉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二十多年前,飞雁村附近村庄,有一对青年夫妻,丈夫姓许,妻子姓张。结婚四五年后,妻子不幸病亡,丈夫伤痛欲绝,悲情之下,丢下三岁的孩子,悬梁自尽。面对孤儿,村人怜悯,家家捐资,五块八块,供养上学,终成为有用之人。 仰头望,空中雁儿正向南方飞去,这样的故事,让人心底顿生深秋凉气,不免又增加几声悲伤的叹息。 鸿雁栖息地,梦里水乡情。在中旺村的文化广场上,书写着萧汉东竹人、竹马、竹刀枪的传奇故事。最令人称道的是朱元璋的爱将徐达,兵发江西在姚沟黄花滩大战陈友谅的故事。如今的将军庙为当年徐达捐资修建,至今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天高云淡,雁唳长空,眺望原野,辽阔开朗。迎着阵阵荷香,走进蕴藏着红色基因的姚沟南湖村,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 悠悠水乡,红色基因,流芳百世。抗日战争时期,南大湖的西边驻扎着国民党的守军,湖东边的不远处有两座日本鬼子的碉堡。很多南湖村民参加了无南游击大队,利用大片芦苇荡作掩护,经常袭扰碉堡里的鬼子,使其惶惶不可终日。后来配合新四军鲁南支队,炸毁了两座碉堡,一举打败了日伪军。 1943年,在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下,新四军第七师召开会议,决定在皖中总金库的基础上,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尽快将抗日根据地流通的伪币和国民党法币挤出流通市场。 1943年6月,皖江抗日根据地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 大江币先是采用木刻版印刷,由《大江报》美术工作者吴耘具体设计并执刀刻制版面,印钞纸为根据地自制的土纸。后为提高印钞工艺,大江银行通过上海地下党从上海购买了开胶印机、落面机等。1944年5月中旬,这些从上海购买的制币机器运到姚沟南湖村,这里四周环水,只有一座小桥连通外界,隐蔽性很强。65名印钞工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印完了30令轻磅道林纸,印出了5元、1元、5角、2角、1角等大江币共100万元之多,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