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秋到姚沟景色新(多图)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曾是过去西河两岸人民饱受水患之苦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两岸群众为防洪排涝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旧时,每到夏季,无情的河水肆虐泛滥,天连水,水连天。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两岸百姓苦不堪言。农民种的庄稼都是“望天收”,老天高兴了风调雨顺让你收;不高兴一场大水全冲光,让你颗粒无收欲哭无泪。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仍留存着那个物资匮乏、忍饥挨饿的年代烙印。那时不仅粮食不够吃、衣服穿不暖,连柴草都不够用。每到冬季,大部分群众都忍饥挨饿,每天两餐的菜糊糊里少见米粒。
  说起那个时代,黄家湾的老一辈人神情总是带有一些悲戚。困难岁月里,时任新城村党支部书记的艾全胜,以原本只做烧锅柴的芦苇做原料,带头编织芦席,带领群众“挖穷根”。
  芦叶黄、芦花白,江水消退,我们走在江滩。尹金峰告诉我,艾全胜书记大大的个子,身材魁梧,不怕冷,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挽着裤角,走在乡间泥泞的路上。生产队开会时,他也一样光着脚,一点儿也看不出村支书的样子,人称“赤脚书记”。艾书记抓生产与其他干部最大的不同是,边干边指挥,嘴动手动。他下地最早,收工却最晚。干起活来,无论手拿肩挑,弯腰收割,连大小伙子都比不上他。比如说锄草,他锄得又好又快,然后回过头来检查其他人是否锄得合格,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群众。他对群众特别有感情,上世纪70年代初,农村时常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所谓“尾巴”,就是资本主义思想、作风遗留下来的一些现象,是与当时的“集体所有制”格格不入的。编织芦席挣钱属于“资本主义尾巴”,是要割的。艾书记不唯上,只唯实,有时还偷偷地与上面对着干。对群众白天到生产队上工,晚上在家编芦席的事,他睁一眼,闭一眼,从不干涉。为了打开销路,他敢于担当,主动组织群众把编好的芦席用船装好,运往江西、湖北、吉林等地去卖。

时间:2022-10-07 11:23:58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