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被安排住了好多人,每家的堂屋像旅馆的大通铺一样,厚厚的稻草上面全是被子。每到晚上,挑圩埂的人便回到村里,村里到处是年轻力壮的人,有男有女。人们端着饭盒,或大瓷盆啥的,随便找个地方蹲下来吃饭。” 生产队根据每户人口的多少,家家户户至少要派一个人去出工,多的人家去两个人。“我们妇女都要挑河埂,不挣工分没有办法呀!春荒没得吃,找人家借一百斤米,到时要还一百三十斤米。我妈妈是在1954年发大水时饿死的,那时我五岁,不记得妈妈长什么样子了。”坐在椅子上的肖大婶接过话茬。肖大婶的父亲那时年轻,在那场大水中,染上了一种叫“火瘤腿”的病。后来每当劳累过度或受凉就会发病,腿肿痛不已。一发病他就会提起1954年的那场大水。 走在高高的大堤上,秋日的河水缓缓东去,圩内河渠纵横,良田万顷,树木葱茏,村庄错落,水面上波光潋滟、旱滩上水鸟踱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可曾想,南都圩的演变历史,是一部围湖造田、筑堤治水的历史,也是一部沧海桑田、战天斗地的历史! 古村情悠悠 悠悠河水,孕育了生命,承载着历史。“水文化”滋养着姚沟,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着沿岸临水而建的旧屋,那一排排倒影随风飘动,仿若漂浮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我被这特有的风韵所打动,情不自禁地继续前行,寻找更美的河岸景致和风物传说。 水乡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有村必有河,遇河必生桥,于是便有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桥。桥有拱波石高桥、平板石桥、拱波水泥预应力砼混凝土桥。 桥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文化。一座精致、典雅的古桥坐落在孔家河上。它的身躯不像拱桥那样呈弧形,而是稳平的似地面。岸上的柳树散出浓郁的古色古香,风儿将柳絮轻轻地播进游人的心里,水儿似乎也不急燥,悠闲地哼着歌儿而过。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李家石桥”。据记载,李家石桥建于明朝崇祯年间,乾隆三十年(1765年)被洪水冲塌,次年由泾邑人胡氏重修。嘉庆三年(1798年)再次因水患浸毁,李姓族人再次捐资重建。这里曾经是姚沟、高沟等地居民去县城的必经之桥。桥南方向有大湖,叫闵家冲。村北有永丰庵,门前有一方塘,一派乡野风光,有“芳塘浸月”之称。石桥之右有茅轩,便是文若书社。农家子弟,忙时种地,闲时读书,不畏穷困而知书达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