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秋到姚沟景色新(多图)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对面的村上,李家桥是我上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今年65岁的村民李远中告诉我,那个时候每天下午李家桥下总是很热闹,大人们在河边浆洗衣物,小孩们则在河畔游泳。上世纪90年代,李家桥还是人们进出的交通要道。后期,新建公路,李家桥退位,慢慢荒废在杂草丛中。
  最美不过故乡桥,一块石条、一方石块、一条绳索,都写满了我们对这块土地的爱恋。今日走至李家桥上,往时景象,已了无遗迹可觅。河边凝望李家桥,桥墩、桥面上既有石头风化的印记,也有反复修补的痕迹,这些印记和痕迹都是时间印刻在李家桥上的“年轮”,也是老桥屹立于孔家河上多年的证明。
  上世纪80年代,西河被开挖裁直,老的河道水运功能失去,逐渐荒废。人们为便于交通,在老的河道筑坝成路,于是老西河像一条巨龙被斩数道,形成一段段的闭塞的河流。
  飞雁村与南都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只是靠一条小木船实现交通的。如今,筑坝成路,072乡道穿河而过。姚沟镇南都水产服务部门前,陪同我们一道来的尹金峰主任说:“过去这里是一个渡口,那时在无为中学读书时,经常乘小木船摆渡上岸,沿着圩埂路到虹桥、龙安桥、官镇,然后到无为城,四十里路三四个小时走下来太辛苦。”
  老渡口,欸乃声、水浪声……这些满载圩区人记忆的渡口,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秋天,大雁迁徙,向南飞越。阵阵秋风携白云而飞,树木花草已不复葱郁,纷纷飘坠的金色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幅斑斓的景色。大雁苍鸣,归雁声声。
  站在堤坝上,尹金峰主任指着右方不远处的河滩说:“前方那块水草滩就是‘飞雁投河’的地方。”相传,古时候,渡口一带是一片芦苇滩地,人烟稀少。一天,飞来两只大雁,在滩地上觅食多日后,其中有一只大雁突然躺在河面上,渔人察见救之无效,大雁而亡。忽见,又飞来一只大雁在河面上空盘旋哀呜,直至太阳西下时分,便一头投进河里自杀而亡。当地村民,感于大雁的不离不弃和忠贞不渝,便将渡口这一带称为“飞雁投河”地。说来也巧,河南面的村子极像飞翔的大雁呈“人”字形状,后人称作飞雁村。

时间:2022-10-07 11:23:58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