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千年釐邑 人文泥汊(多图)

  新城的转移,留下的是不愿离开的老人还有守着老房子的人家。没有理由苛求他们,老街是他们一生的情感所系,那是他们心中的家园。有了老人,外在的游子心里会永远记住老街、老宅、故乡……街头,老人正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十分悠闲。

  老街还可看到铁业社、木业社、蔑业社、农机站、粮站、供销社收购站、食品站等建筑设施,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烙印。当年人们生活日用品小到火柴肥皂,大到彩电、缝纫机,电风扇、自行车,化肥、农资都得凭票购买。粮、油、棉就更不用说要计划了,老百姓即便有钱、无票券也难买到所需商品。

  那个年代,有个颇为形象生动的顺口溜,“百货公司是一枝花(形容不晒太阳漂亮),食品公司是双下巴(形容吃得好长得胖),蔬菜公司是母夜叉(形容收农民的菜不讲私情,秉公办事)。”走到老泥汊区粮管所前,谢业清指着楼房说:“过去这是泥汊响当当的单位,能进到这个单位上班都感到面子上有光。你看老粮管所是三层办公楼,过去就是县城也很少有单位是三层楼的。三夏期间,粮管所是最忙碌、最红火的时候,那种场面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久久让人不能忘怀。”这里的粮管所虽然老旧,没有了往日的风光,但这里还有人看护着,功能设施还保留着。

  77岁的叶大娘在废弃的农具厂房前浇水种菜,她对我们说:“我老伴和儿子原来都是农机厂工人,在这里专做办公桌椅以及水车,犁耙等农用具,后来厂倒闭了,工人们都各奔东西了。”计划经济时代,一进工厂,便是铁饭碗,终身有保障,这是多少人的希冀。从叶大娘的悲叹中,满是对昔日工厂的依恋。

  老街41号是蔑业社,青砖灰瓦,推门进去还是土质地面,土灶土烟囱,似乎一切末曾改变。而与之相邻的铁业社,外墙粉刷一新,如今改成一家中医诊所。一位大嫂走过来说:“过去的厂倒了,没有办法,和家里人一起开个中医诊所,最起码能养家糊口。”从中医诊所的设施和规模看,生意应该是不错的,绝不止于养家糊口的谦词。

时间:2022-02-14 19:51:36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王广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