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盘根错节、苍劲古雅的梅树生长在院内角落,四周树木枯萎落叶了,可是梅树依旧傲然挺立。谢业清说:“这棵梅树至少有六七十年了,每到春天开满了梅花,芳香四溢,散发出的香气,在大坝上远远就能闻到。”这棵遗落在时光里的梅树,年年凌霜雪,寂寂悄然开,留得清香满人间。
过了老区公所便是老泥汊小学了,只见两根门柱还在那里矗立着,院内左边是一棵粗大的法国梧桐树郁郁葱葱,躯干要有三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合围过来,树龄至少有上百年了。梧桐树的后面有一排旧的教室,青砖砌成,灰瓦封顶,墙上镶着老式旧窗,墙外壁有裂缝,看上去已有些年月。左边是片开阔地,不知谁种满了蔬菜。谢业清说:“老学校由于建立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坍塌破损。后来在移民建镇中搬到新城去了,这里常有捡垃圾拾破烂人员居住,出于安全考虑将一些危房拆掉了。”
《无为州志》记载:“泥汊镇社学,在巡检司左”。而泥汊小学,它的前身是清末的社学。如此说来,社学和巡检司是紧挨着的,这一块应是明清巡检司的所在地了。据说1861年太平军占领泥汊的时候,巡检司毁于战火。荒草里的那些断瓦残砖,似在诉说昔日巡检司兴盛和衰败的故事。
每年一到涨水季节,老街就会被洪水围困,居民们只得不停地搬家。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爆发后,国家决定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寻求彻底解除群众的水患之苦。
移民建镇的实施,给新的泥汊镇带来喜人变化。曾经的一片芦苇荡,如今是宽阔通畅的柏油路,一盏盏路灯整齐矗立,一排排色彩鲜明的楼房错落有致。学校、医院、敬老院等设施一应俱全,店铺经营井然有序,交通顺畅,干净整洁,崭新的环境面貌,让居民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