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千年不衰的祠山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文化现象,祠山庙会是一种民间祭祀“祠山”活动。明清之际,祠山殿传统庙会,就以张、何、吴、杨、朱及杂姓六大会首,轮流主持事务。每逢三月十八日至廿二日,历时五天庙会,四乡八邻赶会观光者,络绎不绝。商贾贸易,物资交流,灯彩戏剧,文娱武艺,热闹非常。庙会期间,祭祀尤甚,香客云集,香火极盛。
濡须故土,祠山殿一株数百年银杏,枝叶密翠,无一丝老态,高数十米,直径约80厘米,形如巨伞,为明代僧人所植。它以奇美的姿韵风骚而宠幸于世,堪称祠山殿一绝。巧合的是,祠山殿银杏与“稳镇江流、景绘天成”的板子矶上鹊起庵银杏雌雄各一,民间还附会从鹊起庵水缸中恍若能见到祠山殿银杏阴影。一九四二年,日寇盘踞虹桥,欲伐银杏建碉堡,日寇面对神清气足、威严苍劲的银杏,望而生畏,便头晕目眩,不敢妄动,银杏免遭罹难。这种神奇的传说,实在令人遐思。
祠山殿银杏,遂历经沧桑,离乱岁月,至今依然峥嵘挺拔,临空摇曳,护佑一方平安,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好地方。
虹桥兴衰话往事
夕阳西下,三溪刘湾村老槐树下,82岁的刘家义老人向西边虹桥方向望着,默默地思索着。那里有他读过书的虹桥小学,还有那伍岗山头埋葬着他的老父亲……
1955年下半年,刘家义在虹桥小学读书。六十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虹桥小学的模样。虹桥小学坐落在虹桥街道中段北边高坡,循十九级台阶而上,可见三幢砖瓦结构的平房,迎面正中是教师办公室,墙外有块一米见方的大青石,上面雕刻着首任校长吴道南书写的“祖国之花”四个大字。当时,学校的辐射很广,南至沈桥、北抵龙安桥、西临张大高巷、向东覆盖南都圩,读高小的学生都在虹桥小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