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交公粮的火热场景不见了,只有大门上那上了锈的红漆大字“热烈欢迎广大农民踊跃出售粮油”,似在述说昨日的辉煌。那伸向河边的台阶,斑驳沧桑,磨得发亮的青石板,映照着无数农民的汗水和艰难。
68岁的吴大爷曾在粮站当过搬运工,在他的记忆中,每到秋天交公粮时,十多个大队的送粮船只集聚在河边,一排排的就像竹笋一样。
“那时扛包一天能挣个七八块钱,米包180斤、稻包130斤、小麦包160斤、菜籽包160 斤…按吨位计算钱。”吴大爷扳着手指,如数家珍。
吴大爷带着我们在老粮站里走了一遍,那码头铁锚、仓库、露天仓、过磅处、销售部,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座粮站浸润着老百姓的辛劳与智慧,一粒粒粮食记录着农业发展的步伐。望着老粮站,吴大爷的心中储存着满满的的青春回忆,那份特殊情感,是我们匆匆过客不为所知的。
沿菜市场路巷子而行,便看到老虹桥小学的标志——十九级青石台阶。1954年,吴道南校长亲手创建虹桥小学,四十年风雨兼程,培养无数农家子弟。
“教育是乡村孩子的翅膀。”在圩区,在田边,吴道南苦心办学、倾心培养,只为让乡村孩子人生的路走得更远、更宽广。为勉励学生好好学习,激励老师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人才,吴道南校长亲笔写下“祖国之花”四个字,立碑于校院内。
正在菜市场门口闲坐的陶大爷说:“我在这学校读过书的,现在全变样了,只有那个老厕所还在,好多外地人回来,还特意到厕所前看看”。原来,陶大爷把我们误当作在此读过书的人了。我们来此只想看看那块“祖国之花”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