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至江西桥,只见两座桥紧挨着,一新一旧,像一对母女,一个老态龙钟,一个靓妆妩媚,构成花渡河两岸旖旎的景色,如一幅淡雅隽永的水墨画。
老江西桥建于1976年,系钢筋混凝土台墩双曲拱桥,3孔,全长96.5米。江西桥是南北往来要冲,无为东南乡居民进城必经之地。这座桥,承载着几代无为人的记忆,也承受着历史车轮的碾压。二十年前,政府在老桥右侧修建新桥,老桥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桥,是建筑,也是历史,更是文化。江西桥古称“姜师桥”,得名于周文王在此拜姜子牙为国师的传说。据传,上世纪九十年代,观音村窑场在桥边取土时,挖出一大一小两块石碑。一块碑上刻着姜师桥,另一块碑上刻满小字,像是记述桥的碑文。现在石碑难以寻觅,令人颇为惋惜。
如今,能查到的文字记载是《宣氏宗谱》里关于宣世奎修建江西桥的事迹。道光年间,城南宣村居民宣世奎(1797——1865),继承父亲宣传义不菲的基业,加之聪明能干,经营有方,没几年就拥有粮库几十个,良田四千多亩,家业浩大,号称出了城南都是宣家田地。
宣世奎富而有德,乐善好施,捐资筑坝抗击水灾,修缮校舍,兴办义学,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一年夏天突发洪水,冲毁江西桥,两岸居民依赖竹筏和小舟往来极为不便。宣世奎闻知后,主动捐资修建江西桥,同时还修建南门大桥(九华桥)。江西桥长约八米,单孔平板青石桥。它的建成,贯通东西两岸,且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价值,宣世奎因此受到知府栗大人的嘉奖、赠匾。
上世纪七十年代,宣世奎修建的江西桥因建新桥而拆毁,老桥的模样只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旧时,十里墩一带的疏菜与农副产品通过江西桥进入城里,城里的粮、油、米、面及布匹等藉此流回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