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举人录取率只有2%
我们拿距离现在相对近的朝代明朝来分析,有明一朝总共276年,据不完全统计,明朝考上举人的大约有10万人左右,明朝乡试是三年一次,这样平均下来的话也就是说每年全国大约可以中举362人。每三年只中举1000人,一年362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这还是古代全年龄段秀才都可以参加的考试。如果参照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来计算,一年下来考中举人的人数为清华、北大人数的1/20,所以古代的举人的含金量本人觉得要高过清华、北大的研究生。
按一份统计数据里得出的结果是大约五十个秀才个里面中一个举人。录取率只有2%。所以古代中举人在本县内是不得了的事情,以前教科书中学到的《范进中举》这一篇文章就生动地刻划了范进由于考中了举人以后差点疯掉的情形,也从侧面说明了中举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二)中举后的权力和收益
1、收入增加变得更加稳定
中了举的人就可以被称为老爷了,还是拿明朝来举例,明朝的读书人考中举人之后,各种纳税不需要,那时候有当地的很多富人跟农民为了避税会把自家田产挂在举人名下,每年都会给举人家里好处费,单单凭这一项举人一家人一年的吃喝就已经不愁了。中秀才在县官面前只能说免去跪拜,而举人不同,可以在本地经济圈圈钱,还可以在县官面前可以称兄道弟,因为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级别了。
2、具备了当官的资格
举人已经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同时举人也是省一级地方政府所能录取的最高学历的读书人了,再上去就是国家录用进士的考试了。一般中了举的学子还会继续参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的春闱考试去拼一把,争取中得进士。在清代初期,因为进士人数不多,而且刚立国不久,各地官员缺编多的情况下,举人一般可出任知县、教职等职务。因此也有“头顶知县,脚踏教官”的说法。但是到了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每三年开考一次,录取进士数量增加,要想从举人直接去当官难度增加了很多,这一时期起举人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授予官职。那就是有一个叫“大挑”的晋升制度,所谓“大挑”就是朝廷在落选举人中选出一部分人,授予官职。大挑原本是要考四科的,但在清嘉庆时改为了三科,每六年才举办一次,所以那些落第的举人们都十分珍惜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过大挑周期太长,而且每次提供的官职也有限,能够如愿的还是极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