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说说考中进士的难度。
(一)录取比例太少
唐朝初年全国每年平均录用进士3-5人,到了唐中期时约有20人左右。宋代平均到每年有70多人(三年一届),清代科举从公元1645年清政府首次开科取士,到公元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年进士。其中顺治三年449名进士为人数之最;最少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仅录取83名进士。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总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共录取26849人,这样平均下来其实每年也就100多人。以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展示内容为依据计算得出结果。在中国1300多年科举考试历史中,全国平均下来每375万个读书人才能考中一个进士。依据泉州地方志的统计,科举成绩较好的福建泉州,平均60万个读书人才录取一个进士。
(二)考进士要用钱铺路
古代学子要投身科举,购书籍、游学交流、聘请好老师,往来考试等费用都非常高。古代人工造纸印刷成本非常高,以宋朝为例,一本书均价为2贯,约折合现在的人民币800-1200元。没有几十万块人民币你都买不到一套完整的教材和参考书。一个士子每年要花费几个月在赶考的路上,到州府、到省城参加岁考、道考、科考、乡试。还要与其他士子进行文会,所需要的路费、餐饮、车马轮船等交通费都是一笔巨额开支。中国历史上中进士平均年龄为35岁,一个人35年没工作,一大家子人坐吃山空,等他考中进士来反哺家族,那机率无异于中500万彩票。如果不是富裕之家,或者没有全族的资助,是不可能从考秀才到中进士这个漫长的科举考试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