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举制打开了平民上升通道
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朝武则天还发明了武举,今天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文举。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真正意义上完备的制度,共分成四个级即: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在古代,你知道考中进士到底有多难吗?
三、中秀才难度不亚于研究生入学考试
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没有我们现在“毕业”这种说法,考中秀才就算有了功名,没有考中就是童生。多大岁数考中秀才就多大岁数摘掉童生帽,在古代没有年龄上的限制。中得秀才可以说是入门级的考试,如果连秀才都中不了,那中举人、进士只能靠想像了。所以那个时候爷爷和孙子一块儿提着考篮进考场的人比比皆是。其实单单从考取秀才来说,其难度已经不亚于现在的研究生入学难度了,因为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考中秀才要经过三级考试。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学政那里考一次,这三场严格的考试只有考到一、二等级的合格者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每个府院考试每三年考二次,每次录取45名,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大约也就30名左右,那么按这样的名额再细分下去的话,也就是说每个县也基本只有5个读书人中考中秀才,相当于现在全县高考的前五名。换句话说,也只有全县那么多高中生中的超级学霸才能考取秀才,你说考个秀才难不难?那么要考中秀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