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左也就是图中的笔直的大路,俗称龙安古道。它沿着官圩西边的边界线蜿蜒南伸,从张家亭,经过关城圩、张家神墩、庙后、镇河、叶家山头、地王阁、杨家巷、龙安桥,到达虹桥。张家亭南二里处是处于河南岸的张家神墩。张家神墩与西侧的另一古道边的方家神墩遥相呼应。它与吕巷神墩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址。张家神墩南三里是万家村,那里的古道边曾经建有钱王庙。遗憾的是如今只剩下几根残存的牌坊石质梁柱。古道旁还有刀光剑影的曹操点将台中营巷、东吴诸葛恪筑的新附城、新附桥等遗址。杭西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则将无为古文明向前推进了几千年。至于著名的地王阁,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龙安桥相传原为木桥,因“五龙争珠”、水患无常,乾隆年间改建石桥,以压龙脉,故取名龙安。虹桥则为县城通向姚沟、凤凰颈等地必经之地。虹桥老集镇,建于明代,原石板街在一九九四年改建中拆除。相传街南建桥时,在架起桥梁那一刻,恰逄雨过天睛,空中显现彩霞万道,瑞气千条,并有彩虹呈现,故名虹桥,又称虹架桥。这条大路古时恰巧避开了横亘在前方的河湾(今天的花渡河部分河段)。如今,龙安古道已经在张家神墩北侧被宽阔的花渡河切断,大部分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路右则是图中拐出的古道,经过卢家华表、江西桥、观音、十里墩、塔桥,到达襄安。张家亭右行就到赵家茶棚与吴家小店。在它们之间,旧时有一乱坟冈。冈下是朝廷敕赐卢家的牌坊、华表。明清时卢氏文、武二人有传。卢沣,明万历进士。康乾雍嘉年间,卢氏一门以贡生入仕者十三人之多。牌坊倾圮后,遗存的坊石似座“门”。夜晚阴森恐怖,是名“鬼门关”。荒冢垒垒,没有碑刻铭文。其实,斯人已逝, 生前身后名皆为土灰。但是,留存下来的卢家华表村名足以彪炳卢氏家族往日的荣光。卢家华表村北边即教子湾处(位于无为县化肥厂职工宿舍邻近)还有一座古墓,它就是吴廷翰墓。过了卢家华表就是江西桥。该桥古时又称“姜师桥”,得名于周文王在此拜姜子牙为国师的传说。江西桥原为青石大桥,曾由清朝道光年间城南巨富宣世奎(1798-1865)出巨资修建,一直续存到一九七六年。他当年同时修建的还有南门大桥(九华桥)。这两座桥的桥洞都是长方形的,跨度约丈许。作者幼时常常在这两个古石桥下戏水,浑然不知它原来是自己的烈祖所修。江西桥南路西的老茔(老坟茔,今茂华碧墅湾南侧)一带与十里墩镇前路西的观音庵均是宣氏古坟地。位于江西桥西一里、河南岸的是方家神墩,也称城南五里墩,据传它们曾为曹魏大军用于屯粮之用。二零零九年方家神墩被推平,填埋了东侧的河湾,其上建设了茂华碧墅湾社区西区。距县城和襄安各10公里的塔桥,过去路人常在这里吃茶、就餐、歇脚,因此塔桥也有些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