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叔孙侨如死后谥(shì)号也为“宣”,名宣伯,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称宣氏。宣氏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中国河南濮阳)、始平郡(中国陕西兴平)形成望族。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天长,江苏江阴等地均有分布。
云阳宣氏的始祖为宣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人,东汉光武年间为皇帝刘秀重用,任御史中丞(相当于总检察长)。宣怀周育二子,长子为宣明章。宣明章有二子,长子宣太源迁无锡,次子宣太清(第57世)元末时期由泾川迁无为州(辖无为县、巢县、庐江)。历经其后世宣仁、宣玟、宣直、宣鲁堂,宣氏无为派形成。开始几世资料匮乏,难以确证,故先人们认定鲁堂公为迁濡始祖,所以无为地区的宣氏又称濡湏(rú huì)宣氏。鲁堂公,字闻道,妣颜孺人,生于明成化年初(1465后),育有三子,即宣珊堂、宣广堂、宣琥堂。他们三人的后裔的派行(字辈)依次为景→继→国→正→有→万→宗→传→世→代→兴。此后,按鰲桂堂濡湏《宣氏宗谱》即本族家谱开头所写派行(字辈)延续。
无为宣氏以桥分(虹桥行政村祠山村以西的宣村)、圩分(姚沟镇吴大行政村的宣垴、南都圩行政村的宣村、庐江县郭河镇龙庙村大外村、繁昌县孙村镇大冲村马山泊组)、山分(汪家棋杆村及后来的观音行政村的宣村和老圩村、仓头镇西桥村汪桥及镇北郊、无城城东、泥汊镇兴隆行政村支划村、南陵县三里墩)分而为三。山分始祖为五世祖国诚、国诏、国论公,即继贤一、二、三子。圩分始祖为五世祖国谅公,即继贤四子。桥分始祖为二世祖琥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