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撮镇《宣氏宗谱》记载:宣坝,创自明初,始祖宣德成、宣伏九、宣保儒兄弟同自繁昌迁来,当地多称“老弟兄三个”。先至宣坝地界。保儒年幼,随伏九后居他村。
宣坝的宣按族谱记载,户名造册,以宣保儒名登记。兄弟后来归葬一处,坟墓并列。每发族人聚族之思。
清康熙中,为解决灌溉,修大塘一口,其状方,广数十亩,灌溉多村。村人赖以存焉。
宣坝宣氏大塘边,有白月、黑月二地,围拢成圆形,类似太极图。太极之中心位置,各有小水洼,如两眼,一年四季水源不断,不知何因。村人将大塘、白月、黑月一起,作为族徽图案,足见村人的强烈依恋。
据北山宣老人说:肥东境内环巢湖边长临河镇的大宣村和南山宣村、桥头集镇的北山宣村、撮镇的宣坝村之宣姓实为一家。明朝洪武年间自江西瓦硝坝经过宣城,迁徙至巢湖半岛北岸之长临河镇大宣村(宣家疃)繁衍生息。始祖道七公生三子,以天地人命名:老大成天公居长临河镇的大宣村,宣氏祠堂建在大宣村;老二承地公居桥头集镇的北山宣村(有一支,迁徙到霍山居住);老三承人公居长临河镇的南山宣村。北山南山以白马山为界,其之北谓之北山宣,其之南叫南山宣。长临河镇大宣村、南山宣村和桥头集镇北山宣村宣氏字辈:“仁义礼智信,传家正典常,孝贤登世德,绍记永芬芳”。 环巢湖北岸宣氏,各自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几百年。
相传一:北山宣的老人说:老大的后代发展较快,有一支到撮镇附近的宣坝地带居住,出了不少政商人才;每年祭祖,居住宣坝的宣氏后人常骡马夹道趾高气扬,骡马也常践踏猎食大宣村宣氏后人的农田庄稼;大宣村、北山宣、南山宣的宣氏后人对此多有微词,经过合议,随将宣坝的宣氏逐出宗祠;而宣坝的宣氏自此就另立字辈,撮镇宣坝村宣氏字辈:“锡之恒善 以守帮国 仁义道德”。
相传二:据宣坝的宣的后人说:1、宣坝的宣本姓李,与长临河的宣是亲戚,因先辈无子嗣,随从长临河宣姓子孙中过继一男孩繁衍,是故,宣垻的宣实是长临河宣氏的后代。2、现在宣坝的宣的后代,仍然有部分以李为姓。
不管哪种说法,宣坝之宣,与大宣、北山宣、南山宣均是一家人。从字辈看,宣坝的字辈与长临河镇大宣村、南山宣村和桥头集镇北山宣村宣氏字辈是完全不同的,这或许与上列的传说有关。
从环巢湖北岸的宣氏数百年的发展来看,宣坝由于交通比较方便,故宣坝宣姓后人常出政商人才;而大宣、北山宣、南山宣的后人多以农耕为主,但均重诗书。其中,北山宣的宣信楚号伯恒老先生在清朝末年参加科举考试有状元之才,吃过朝廷的十大碗饭,官衣官帽都发了,因为家里有事情回家,功名被他人买去,失去功名之职,回乡后在北山宣办私塾,是故合肥东乡(庐州)地区著名的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