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宗谱研究

先祖宣世奎的巨大财富哪里去了?(多图)

  先祖宣世奎,生于嘉庆三年,卒于同治四年,即公元1798-1865年,享年68岁,算起来也是本文作者的高祖宣兴旺(号祝三)的祖父。宣世奎继承了父亲宣传义不菲的基业,自己也勤勤恳恳、经营有方,积攒了庞大家业,名扬无为州,号称出了城南都是宣家田地。宗谱文章“登仕佐郎綬堂先生傳”记载“是時家境鼎盛積粟數十囷腴田四千有奇家務紛紜”,就是说“那个时候家境鼎盛,粮库就有几十个,良田四千多亩,家业浩大”。先祖宣世奎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资筑坝抗击水灾,修缮校舍,接济族人和灾民,赠巨额钱粮修谱立祠,修桥行善(修建青石质地的南门大桥和姜师桥即今称古江西桥),点亮县城(斥资安装灯笼作为路灯),造福一方。他那时是如此富有!但是,他的巨额财富后来哪里去了呢?

  从时间上分析,宣世奎的鼎盛时期应该在道光年间,正值中年。但是,他中年之后的洪灾与接踵而至的持续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给家业造成了致命打击,尤其是后者。道光戊申年(1848年)及己酉年(1849年)接连两次罕见的大水灾,无数圩区被淹,饿殍遍地,给农业经济打击巨大,无疑也给他造成了巨大困难和损失。仅仅过了两三年,道光皇帝宣宗驾崩(1851年)。江西书生、传教士洪秀全等乘机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迅速攻占江宁(南京),战火自然覆盖了不远的无为州。咸丰三年农历八月初五(1853年9月6日),太平军攻克无城。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了著名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一切土地、财富都归上帝所有,彻底废除私有制度,也就是近代的打土豪分田地吧。可以想象,宣世奎的万贯家财无可幸免,在城南拥有数千亩田地一夜之间被太平天国剥夺一空,丧失殆尽!面对严酷的政治现实,宣世奎居家守业是根本不可能的,落到倾家荡产的可怜境地。况且因善事被清朝州政府嘉奖过的他无疑会受到反清的太平天国政府的打压,生活一定不易。彼时他五旬出头,本应该是人生巅峰时刻,但却遭到了那个不期而遇的战争的无情打击。到了咸丰八年(即1858年)家道已经完全落败。这点在鰲桂堂“宣氏宗谱”卷三里一篇纪念宣代黼自己母亲(宣世奎夫人)六十大寿(即1858年,距太平军败走无城的咸丰十一年农历九月尚有三年)的诗句可以得到佐证。诗句原文节选:一衿終潦倒駒昂矮屋羈鶚蔫孫山惱兵亂及年荒父衰偕母老閑處棲蓬廬無言對蘐草空長七尺軀食粟何堪道。意思是说:我这个秀才终于穷困潦倒了,只能像良马一样被圈在矮屋里,居于深山老林躲避兵乱;年荒绝收,带着虚弱的父亲和老母亲,无所事事待在草屋中,互相无话可说,我白白长了一副七尺身躯,吃的是粗粮,都难以说出口。宣代黼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太平军战事正酣。太平军击败了清军江北大营,攻占庐州,为芜湖和天京(南京)解除了威胁。无疑,夹在庐州府和天京之间的无为州遭受了激烈战争的无情蹂躏,百姓们被迫四处逃命、流离失所。后来,宣代黼五十岁时(三子宣兴旺23岁,即1873年)回首往事,在卷三“同治癸酉科南圍鄉試感懷七律四章”里写道“衣租食稅計當年,傾覆皆因少斡旋;待兔空教株是守,求魚幾致木徒緣;一家默然對愁無,措七字通籌不全;敝筪檢來惆悵甚,止餘斷簡與殘篇”。他把家道中落归因于缺少与人周旋和打点关系上。

  总而言之,持续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即1851年—1864年)葬送了宣世奎来之不易的巨大财富。以至于到了同治末期,他的三孙宣兴旺落魄到家无斗米,只好远走东乡教书养家糊口,正如家谱所述:同治間時值坎坷家無餘粟茹苦含辛俻嘗險阻設帳東鄉。虽然先祖宣世奎家业丧失一空,但在无为宣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所仰慕。斯人虽远去,但他着力培养了的儿孙,都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为家族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

  历史是一面镜子,战争是毁灭性的,万劫不复,纵有家财万贯也不能幸免,唯有投资教育,培养后人,才能源远流长、耀祖荣宗、万古流芳。

时间:2020-02-18 22:48:40  来源:宣氏宗谱  作者:宣荣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