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氏宗祠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宣氏宗祠

无为宣氏宗祠复原图及说明(多图)

  根据光绪版的鳌桂堂《宣氏宗谱》,无为宣氏宗祠复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当时,无为水患连年,百姓民不聊生。无为巨富宣世奎(十一世祖,笔者的列祖)慷慨解囊,救助亲朋和难民,捐资助学,修建城南江西桥(当时称为姜师桥,笔者幼时常在这个青石桥下游泳嬉戏),名声大震,成就斐然。无为州太守栗大人盛赞他的义举,赠匾额表彰,并力劝宣氏族人祠谱两修。先祖宣世奎深受鼓舞,立即召集族人操办家族大业。结果,宣氏宗祠很快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建成。此后,宣氏宗祠成了无为宣氏尊祖敬宗、团结互助、遂行家规的圣地。无为宣氏宗祠位于无城镇东门内北侧护城河西侧。风雨飘摇百余年后,宣氏宗祠疑似在一九七二年与西寺塔(西门锥)残留的三层一起被官方拆毁(西寺塔与一九六五年夏被拆三层以上部分),原址处建了自来水厂水池(自来水厂始建于一九七〇年,利用西寺塔砖砌成水塔)。笔者家父幼时常常来到祠堂里玩耍。他当年目睹我百年祠堂毁于一旦,痛心疾首。

  现在,宣氏后人们只能在《宣氏宗谱》第八卷的祠堂图上依稀看到它的昔日风采。光绪版宗谱展示的宣氏宗祠是典型的三进二院徽式建筑,极具宣城(泾县)民居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木屋三开间、两侧八字墙、虾公梁、白麻石柱、墀头砖雕、亚光小青砖墙、石鼓等等,彰显各种传统元素。八字墙,估摸二米长,高度约二米半。宗祠正面形似县衙,庄严肃穆。

  进入宗祠,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堂屋正中的大门,门前左右两侧地面上置放抱鼓石(而非常见的位于户外的上马石)各一尊,与宅门门面上的四枚门簪上下遥相呼应,契合着民间流传的“门当户对”之说。与大门平齐的两侧墙上分别悬挂文官模样的门神。左右两侧各悬挂着一只灯笼。两边侧墙上一般悬挂本族励志人物画像或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本宗祠的大门及门框位于室内正中处即房梁正下方,而非通常的正面外墙中部。侧室一般用于存放本族各种礼仪活动的器材与工具。越过门庭,则是横置的长方形天井,左右为厢房(半间屋)。迎面的则是享堂,正中为祭祀香案,用于祭祖膜拜。享堂四壁一般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瞻仰。享堂二侧室前上方各悬挂牌匾一幅,自右向左读着“世德作求”,也许牌匾的背面还写有“廉以持家,或者诗句上句“王配于京”。牌匾下方各悬挂一只灯笼。享堂也是宗族的议事厅。

  享堂背后是另一天井,正面是第二进主房即寝室,又称寝堂,是供奉先祖的神龛的地方,一般略高于它前方的房屋,其左右则为半间屋宽的走廊。

  本文所配的祠堂图就是光绪版宗谱记载的原图。由于当时技术有限,该图显示的几何元素关系极不明确,甚至错讹,房屋结构也难以想象。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查阅一些建筑资料,请教了家父并咨询江南友人,最终于2020年2月成功实现对宣氏祠堂的视图复原。所配复原图均是笔者按机械制图方法亲自绘制的,一目了然,展现了宣氏祠堂的雄伟壮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别具一格的八字墙,像欢迎八方来客的高高举起的双臂。宣氏宗祠在民国版宗谱里又扩建成了三进院落,更加气派。

时间:2021-05-16 16:53:02  来源:创作  作者:宣荣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