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传说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纪事传说

剿捻功臣宣兴灏(多图)

  宣兴灏(hào,读作号),是先祖代组公的长子,也是无为州巨富宣世奎的嫡孙。他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卒于民国元年(1912年),享年56岁。他自幼苦读,立志考举,聪明过人。遗憾的是,刚满十五岁那年,他的生母不幸过世了。他因此遭人猜疑和侮辱,也与家父不和(疑与父亲再婚有关)。面对如此困境,他觉得是分家的时候了,于是果断与父亲分家,只住在一间房子里,一个人过着辛酸的生活。当时,兵荒马乱,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偃旗息鼓三四年了,但捻军残余还在拼死抵抗。听到这个消息,他豁然开朗,发愤要像汉朝的班超一样,投笔从戎,豪言大丈夫应该干出大事,毛锥子(造反的捻军)有什么不可战胜的!于是,在同治六年(1867年,也是继母罗氏怀上自己的长子兴沛之时),刚过弱冠之年的他(二十一岁)下定决心,决然离家,步行二千多里前往山东的丰随,加入了刘铭传的部队铭字军。在部队,他发挥文化水平高的优势,任中军英雄营的警卫员兼管财务,参与剿灭捻军张宗禹的战斗,英勇杀敌,艰苦卓绝,直至最终胜利。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二十七日被湖广总督李鸿章嘉奖,提拔为五品顶戴花翎(拟保),同年九月二十一日退伍回家。他服役四年,出生入死,功勋卓著,斩获五品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师级干部),在无为州这个七品(县团级)地方也算是风云人物了。退伍后,他仍然性格刚强。有人持刀锯威胁时,他面无惧色,更是迎面一把将凶器折断。在日常交往中,他耿直大方,绝不投机取巧,常解囊相助,做事果断,一身正气,古道热肠,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快人快语。他在“宣氏宗祠”任祠正,负责管理宗祠事务,为全族人尽心尽力,积极维护本族祠堂利益,调解族内纠纷,移风易俗。他治家有方,与夫人吴氏育有四个女儿,并把二弟之子文声、三弟次子文标、四弟长子文铎都收为嗣子。

 

  捻军背景资料: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

  1867年初,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

  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11月任柱与刘铭传战斗中遭叛遇害,主力覆没,西捻军东下救援。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并被杀。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西捻进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7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一说投河而死。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时间:2020-02-28 17:04:52  来源:宣氏宗谱  作者:宣荣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