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家乡风情

难忘的一九五四年(多图)

  天亮以后,拆屋扎排,部分家具置于排上,向西山行驶。我家住在虹桥西北角的伍岗山头,用树棍与小青竹绑了两间水荒棚,高不过八尺,四周用芦苇围墙,进出均低头弯腰。几天后,十连圩溃破,西山一带的灾民迅速增多,六月底,长江大堤在安定街溃口,导致周边数县市变成灾区,无数灾民四处疏散,山头上,凡能立足的地方,均被水荒棚占领。俗话说,“打破圩,晒破瓦”,圩破后,天气转晴,烈日高悬,酷暑难当。由于灾民太多,小窝棚拥挤,污水与粪便难以管控,到处脏兮兮臭哄哄,怪味难闻,小窝棚内,热似蒸笼,实在令人难熬,白天苍蝇飞,晚上蚊子咬,很多人患上拉肚子(腹泻)、打摆子(疟疾),部分老弱者经不起折腾,就此殒命,家人只得将尸体就地安葬,遗留西山。
  水灾之后,政府对灾民十分关心,常施以救济粮款,并大力提倡生产自救,组织青壮年去江南做活,年纪稍大的留在本地,开垦荒山,播种荞麦、马铃薯、迟玉米等,秋后的收获对灾民的生活很有资助。会捕鱼的灾民用腰子盆下麻网丝网,或站立船头撒开旋网,或用虾网虾罾捕获青虾。还有人掌握乌龟的生活特性,利用特殊的技术,捕捉乌龟。乌龟是两栖动物,平时,潜伏水底,晴朗的天气,喜欢爬到高处晒阳,他们提前在大树下安置兜网,晴天划船下圩,悄悄靠近树下,击水发声,树上的乌龟纷纷落水,坠入网中,一时间,渔民们获利颇丰。救灾门路多多,灾民们情绪稳定,生活正常,很少发生饥饿现象。
  五四年的那场洪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受灾人数之多,实属罕见,堪称古稀,但政府对灾民的关爱与救助亦属古稀。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民国二十年大水的老年人,两次大水皆身经其中,他们亲眼目睹新旧社会对灾民的态度,深有感触,他们发自内心的说出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的真话。

时间:2023-10-29 19:59:34  来源:原野牧歌  作者:刘家义【收藏】【打印】【分享】【简体】【繁體

类似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方法:
1)匿名评论:点击右边的匿名发表方框使得出现对勾,填写验证码。
2)会员评论:如未登录,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如已登陆,只需填写验证码。
3)写出评论并点击右下角的提交按钮。
共有条评论【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搜索 | 修谱 | 京ICP备19035390号-1 | ©宣荣玉